化妆品功效评价方法之皮肤生理学检测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时间:2022-02-28 14:53
  • 作者:吕凤
  •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皮肤生理学检测(cutaneous biological test,CBT)是一种皮肤精细生理指标检测体系。通常采用皮肤胶带粘贴(tape stripping)的方法进行采样,通过显微镜观察、成分分析、免疫学检测、多组学技术等,从皮肤表观生理学到组织、细胞水平,再到蛋白、基因水平对采集的皮肤样本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原位测定,再依据相应皮肤生理学指标的变化,深入挖掘肌肤问题的成因和机制。皮肤生理学检测为科学研究皮肤生理学以及化妆品功效评价提供了精准、全面和个性化的人体皮肤大数据支持。

  角质层检测 

  角质层位于表皮的最外层,由5~15层细胞核和细胞器均消失的扁平角质细胞及细胞间脂质构成,类似“砖墙结构”。

  角质层采样是用涂有黏性材料的胶带、圆盘或者玻片粘贴皮肤,作用于表皮角质层的黏附力可使皮肤表面的鳞屑(即将脱落或已脱落的表皮角质层)脱落。通过对鳞屑的生理和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并分析鳞屑以及角质细胞的形态,以判断皮肤的干燥或受损情况。

  脂质检测 

  角质层中的细胞间脂质由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以及其他脂质组成。研究表明,皮肤脂质的分泌过程以及主要组成成分的结构、含量或比例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

  目前,脂带法是用于提取皮肤表面脂质的常用方法,比较常用的胶带是Corneofix®。将使用胶带采集到的脂质溶解于一定比例的环己烷/乙醇溶液中,获得脂质提取物,而后在氮气条件下进行干燥,再通过气相色谱仪等对角质层脂质的具体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可依据各脂质成分的比例,对皮肤屏障受损或恢复情况进行分析。

  微生物检测 

  皮肤微生物群、宿主皮肤以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皮肤微生态环境。其中,皮肤微生物群主要包括常驻菌群与暂住菌群。

  常驻菌群是指长期定居于皮肤表面的菌群,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因个体、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其中,常驻细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微球菌、丙酸杆菌、棒状杆菌和不动杆菌等,常驻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球拟酵母菌、表皮癣菌、小孢子菌和毛癣菌等。常驻菌群是皮肤菌群的主要成员,一般情况下不致病,而且还能够帮助皮肤抵御外界刺激,对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常驻菌一旦脱离特定的环境,可能会导致皮肤疾病的发生。

  暂驻菌是指皮肤在接触外界环境后获得的一类微生物,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和肠球菌等,是引起皮肤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拭子取样是确定皮肤表面菌群种类的传统方法。采样技术的关键是要使用湿润的棉签对皮肤施加稳定的压力,在30s内于采样区域来回擦拭约50次。

  通过研究皮肤表面菌群的变化以及与皮肤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了解微生物与肌肤问题的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有研究表明,痤疮丙酸杆菌可将甘油三酯水解为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又被氧化形成过氧化脂质,进而激活角质形成细胞的脂氧合酶,使IL-6等炎症因子分泌增加,最终引发或加重皮肤的炎症反应。

  功能组检测 

  功能组皮肤指标主要包括丙二醛、维生素E、天然保湿因子和黑素等。在对功能组皮肤指标进行检测时,大多使用D-Squame®粘贴盘进行采样,采样后直接对胶带进行染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胶带上相应物质的含量,或通过图像分析法进行物质定量。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